是誰“偷”了鉛筆盒

是誰“偷”了鉛筆盒

是誰“偷”了鉛筆盒

  大班的小朋友寶寶新買了一個鉛筆盒,藍(lán)色半透明的,上面有活潑的卡通圖案,打開后里面有很多小機(jī)關(guān)。小朋友們都很喜歡,爭著借他的鉛筆盒用。

  第二天我接班時,崔老師把我悄悄的叫到一邊說:昨天寶寶的新鉛筆盒不見了,上午她在班里都找遍了也沒找到。小朋友都說是晶晶拿的,晶晶說借完后還給寶寶了。

  我回憶起昨天的情景,上完課后我讓小朋友到院子里去跳繩,寶寶和晶晶是最后收拾好文具出門的。于是我又仔細(xì)問了一下整個事件的過程,所有的小朋友都指正是晶晶拿的,而晶晶無奈的一口咬定已還給了寶寶。

  我緩和了一下氣氛,對小朋友說:“可能我們昨天出去玩的時候太匆忙了,小朋友在收拾東西的時候沒注意拿錯了?,F(xiàn)在大家再幫寶寶找一找好嗎?”小朋友們很興奮的翻找自己的櫥子和書包。邊找邊說:我的櫥子里沒有,我的書包里沒有。南南摸著自己的羊角辮,眨著大大的眼睛說:“老師你看,我的書包里只有我自己的鉛筆盒。”

  我沒有去看任何小朋友的書包和櫥子,但鉛筆盒還是沒有找到。于是我說:“現(xiàn)在小朋友們該睡午覺了,睡不著的時候幫寶寶想一想,鉛筆盒放哪了?想起來就告訴老師?!?br>
  孩子們上床后,我站在文具櫥前猶豫了很久,才開始找孩子們的書包。我先看了寶寶的書包,又看了晶晶的書包,都沒有。于是就一個一個挨著找。突然,我從南南的書包夾層里發(fā)現(xiàn)了寶寶的鉛筆盒。

  我先是吃了一驚,想到剛才南南一臉無辜的樣子,我突然想起,昨天跳繩時南南因為摔了一跤,我先讓她回的教室。難道真的是她?我該如何處理?我要揭穿她嗎?

  記得上大學(xué)時,在《教育學(xué)》的教科書里,就有一篇教學(xué)案例,叫《一個鉛筆盒所引起的》,和今天所發(fā)生的事極為相似。案例中的那位老師找出了拿別人東西的孩子,告訴她這是不道德的,并號召全班同學(xué)制定幫助她進(jìn)步的具體措施,使她在全體同學(xué)面前痛苦流啼,懺悔自己的錯誤,得到大家的原諒。這一案例成為德育教育中通過集體教育個別,又通過個體的轉(zhuǎn)變教育影響集體,使集體和個人互相促進(jìn)、共同提高的典范。

  仔細(xì)分析這一案例,覺得這種處理方法并不是最佳教育方式。她雖然可以成為教育集體的典型,但卻深深地傷害了當(dāng)事者個人,一個未成年的孩子,為了一個小小的失誤或一時的沖動,就要被貼上一個不道德的標(biāo)簽,從此成為要改造的對象。這也許在她的一生中都會留下一個烙印或污點。

  很多時候,我們的老師和家長謹(jǐn)小慎微生怕孩子有不良行為,千方百計把苗頭掐死在搖籃之中。遇到事件后就使勁地渲染,無論如何也要讓他成為良好的教育契機(jī)。直到看到孩子痛苦的懺悔,才認(rèn)為是萬事大吉。

  難道我要讓一個五歲的孩子在還不知道“偷”是個什么概念時,就背上“偷”的罪名嗎?很多時候孩子只是處于好奇或游戲的心理去拿別人的東西。小時候我們的很多快樂不就是偷別人家棗樹上的幾顆棗子嗎?我不想為了能教育全體而犧牲一個孩子的自尊。

  想到這里,我把鉛筆盒放到了我的抽屜里。孩子們起床后,我把寶寶叫到跟前說:“鉛筆盒找到了,老師打掃衛(wèi)生時在櫥子下面找到的?!睂殞毟吲d地接過鉛筆盒,小朋友們爭先恐后地跑去告訴晶晶這一消息,晶晶也如釋重負(fù)。

  下午活動時,我注意著南南的舉動,她有些恐慌,但我始終沒有再提鉛筆盒的事,給南南梳小辮時照樣笑著摸摸她漂亮的臉龐。這件事就這樣平息了,沒有人再提起,南南似乎也很快忘記了此事,大家像以前一樣的快樂的生活著。

  “小時偷針大了偷金”的諺語時時在我們耳邊回響,但孩子很有可能是因為太喜歡而想多玩一會兒,但當(dāng)大家都以為有人偷了東西而聲勢浩大的找“小偷”時,孩子便沒有了退路。我沒有聲張,悄悄把鉛筆盒還回去是為給孩子的自尊、自省開了一扇明亮的窗子。

  備注:此文已在 《幼教園地》2005年第23、24期上發(fā)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