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頓為什么竟然會癡迷煉金術(shù)?

牛頓為什么竟然會癡迷煉金術(shù)?

牛頓為什么竟然會癡迷煉金術(shù)?

  據(jù)《新科學家》8日報道,長期以來,牛頓被認為是科學家的典范,理性的化身。無論是科學家、詩人,還是宗教家,無不視牛頓為科學象征和光明使者。但牛頓生前也留下了上千萬字的神學與煉金術(shù)手稿,有些科學史家因此認為,被視為理性化身的牛頓并不像人們想象得那么理性,與其說他是一位遵循理性前進的科學家,倒不如說他是“最后一位煉金術(shù)士”。可是,人們不禁要問:象牛頓這樣的科學家為什么會迷上虛無漂渺的東西?

  最后一位煉金術(shù)士?

  在美國印第安那大學布盧明頓分校一個普通的化學實驗室,一個由磚塊和灰漿制成的熔爐放在中央,在一個角落,有兩個在不停忙碌著,像瘋子一樣在紙上胡亂寫著什么。他們在干什么呢?難道是在“復活”古老的煉金術(shù)?

  答案是肯定的,在一定程度上確實如此。實驗室的一本筆記描述了兩位化學家威廉姆?紐曼和凱瑟琳?里克希望實施的煉金術(shù)實驗。但紐曼和里克二人心智極為健全,而他們試圖破譯手稿內(nèi)容的科學家同樣如此。事實上,這位科學家還是有史以來最著名的科學家――艾薩克?牛頓。

  科學史家一直認為,牛頓對煉金術(shù)的興趣完全是出于抽象的哲學和宗教目的,由于同煉金術(shù)沾上了邊兒,這讓牛頓在科學界的聲譽蒙受玷污。英國著名經(jīng)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收藏有牛頓的許多手稿,但他于1946年卻突然宣布:“牛頓并非理性時代第一人,而是歷史上最后一位術(shù)士?!?/P>

  不過印第安那大學的研究人員并不這樣認為。他們表示,牛頓接觸煉金術(shù)純粹是為了進行化學研究,或他們喜歡稱為的“chymistry”(化學)研究。“chymistry”是介于中世紀(通常被認為從公元 476年到1453年)煉金術(shù)和18世紀理性時代化學的一種過渡性學科。

  癡迷化學是正常行為

  與多數(shù)人所持的觀點相反,紐曼相信牛頓對化學的癡狂在其所處年代的科學家看來相當正常,牛頓接觸煉金術(shù)的主要目的純粹是為了發(fā)現(xiàn)化學自然定律。牛頓的手稿顯然表明,他并未將煉金術(shù)和我們現(xiàn)在所稱的科學進行區(qū)分。在牛頓記載他通過光譜分量重建白光的劃時代實驗的書籍中,同樣充斥著各種從煉金術(shù)來源中挑選的方法。

  紐曼說:“除了慎審地解釋了諸如冰凍和沸騰等光學和物理現(xiàn)象外,我們還發(fā)現(xiàn)了‘天王星三合一’、‘綠獅’等術(shù)語,這些都是煉金術(shù)所用的物質(zhì)?!蹦敲?,是否可以說牛頓的煉金術(shù)實驗最終引導他揭開了更多的科學之謎?要回答這個問題,研究人員的第一步就是破譯牛頓留下來的手稿。但這項工作并非想象中的那么容易,因為牛頓從來沒有清楚詳細地記錄他的化學實驗。

  復制牛頓的實驗過程

  要揭開這個謎團,就需要復制牛頓實驗的完整過程。很多煉金術(shù)士因以讓人難以理解的術(shù)語書寫其著述而臭名昭著,牛頓在這一方面有過之而無不及,他甚至發(fā)明了自己的符號和系統(tǒng)。這也部分地解釋了牛頓許多手稿至今仍沒有得到適當編譯的原因,盡管他在科學界聲名顯赫。

  紐曼說:“這些文字記錄相當混亂。雖然我們能通過書稿對他的化學實驗做出有根據(jù)的推測,但在化學研究時它們存在過多的變數(shù),不可能僅從牛頓筆記中就推測出準確的結(jié)果?!?/P>

  因此,紐曼及同事開始重復牛頓手稿所描述的實驗,且在完全相同的條件下。紐曼堅持認為,要想達到上述目的,他們首先必須“復制”牛頓用于做實驗的儀器。因而,首要工作便是重新制作牛頓的熔爐。紐曼說:“現(xiàn)代電爐不會產(chǎn)生成分復雜的氣體,而燒木炭的熔爐則會產(chǎn)生這些氣體?!?p>本新聞共3頁,當前在第1頁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