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學習相關教學論文 激發(fā)和保持學生的學習動機,促進英語學習

英語學習相關教學論文 激發(fā)和保持學生的學習動機,促進英語學習

英語學習相關教學論文 激發(fā)和保持學生的學習動機,促進英語學習

文章提要:學習動機與英語學習能否順利、有效開展密切相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遵循激發(fā)和保持學生學習動機的一般原則,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作好引導和維持強化工作,保證學生有充足的學習興趣,進而更有效的學習,提高學習成績。

關鍵詞:學習動機 理論基礎 一般原則 采取措施

在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社會經(jīng)濟日新月異的時代,要跟上千變萬化的形勢,為對付未來的挑戰(zhàn)作好準備,我們就必須更有效的學習①。而要提高學習效率,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如何提高并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充分發(fā)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進行自主創(chuàng)新的學習,是教學活動能否有效開展、取得顯著成效的關鍵。

為此,英語新課程標準把情感態(tài)度作為課程目標之一,提出在英語教學過程中不僅要重視學生的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的發(fā)展,更要關注學生情感態(tài)度的發(fā)展。要發(fā)展學生對英語學科的積極情感和正確態(tài)度,發(fā)展他們在英語學習中的興趣、動機、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在這里我們不難看出,學生的學習動機正是情感態(tài)度中的重要一環(huán)。教師在教學中應不斷激發(fā)并強化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引導他們逐漸將興趣轉化為穩(wěn)定的學習動機,以使他們樹立自信心,鍛煉克服困難的意志,認識自己的優(yōu)勢與不足,樂于與他人合作,并養(yǎng)成和諧健康的品格,引導學生對事物的變化機制有深究的渴望,喜歡尋找缺點并加以批判,力求找到解決疑難問題的答案②。

一、關于學習動機的理論基礎

學習動機是推動學生學習的一種內部驅動力。它實質上是對學習的一種需要,這種需要是社會和教育對學生學習上的客觀要求在學生頭腦里的反映。從動機的動力來源和持續(xù)作用的久暫來分,可以把學習動機分為間接的遠景性動機和直接的近景性動機。

心理學家經(jīng)過研究認為學習動機在學習活動中的作用有以下四種:1、引起學習的作用,2、維持學習的作用,3、強化學習的作用,4、調整學習的作用。

二、學習動機與英語學習的關系

在英語教學實踐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英語學習較差的學生大多并不是智力水平低的學生,而是些缺少興趣、信心,或者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的人。進一步分析可以得出,這一批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步丟失了學習動機,將自己置身于英語學習之外的人。

他們中有一些學生可能在剛剛接觸英語時也是較為興奮的,因為對新事物的接觸與好奇,外界的影響引起了他們一種低層次的學習動機,促使他們去進一步學習。但是這種直接的近景性的學習動機在經(jīng)歷了幾次諸如默寫單詞、背誦課文失利的情況下無法強化和維持他們的學習。這些學生出現(xiàn)了焦慮和害怕英語的情緒,這種情緒越積越深,久而久之,他們對英語這一學科也就有了恐懼和排斥的心理。

還有一些學生可能因為性格較為內向,羞于表演,害怕不流利的語言受到同學們的譏笑,不敢開口;同時更重要的是缺乏對英語學習的正確認識,沒有一種強烈的學習欲望和動機,學習上缺少動力,這就喪失了許多操練和使用英語的機會,長此以往,他們的英語成績和興趣也就每況愈下。而相反一些樂觀向上、活潑開朗同時也有明確的、遠景性學習動機的學生就能積極參加語言學習活動,在遇到挫折時及時調整自己的學習,自然成績也就能較為突出。

因而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設法幫助學生克服那些諸如過度焦慮、內心膽怯,進而缺乏學習動機的這些消極情感,努力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新課程標準所提出的那些積極情感,激發(fā)和保持他們的學習動機,從而促進他們的英語學習。

三、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應遵循的一般原則

1、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曾提出自我實現(xiàn)理論這一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主要學習動機理論。這一理論指出,人都有要自我實現(xiàn)的愿望,但他們又有很多的擔心和憂慮,正是這些因素可能成為學生學習和自我實現(xiàn)的主要障礙。因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對這部分缺乏學習動機的學生應予以充分的尊重,讓他們感覺到愛和歸屬感,幫助他們認識到英語學習的必要性,提高他們對英語學習價值的認識,真正意識到英語的工具性和交際性在今后工作、學習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地位,找出學習上不夠成功的癥結所在,提高他們對學好英語的一種期待和信心,進而解決問題,獲得進步。

2、教學過程中我們都曾感到過只有變學生的“要我學”為“我要學”,才能真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才會主動尋求學好英語的途徑與方法。因此在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的過程中要堅持以激發(fā)內部動機為主,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端正他們的學習態(tài)度,并以調動外部動機為輔,予以正確引導,只有這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每一個學生都來自不同的家庭環(huán)境,有著各不相同的生活背景,同時也有著各不相同的生活經(jīng)歷和個性特征,因而在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習動機時應該針對每一個學生的不同情況區(qū)別對待,對癥下藥,而絕不可以搞一刀切,妄想通過一個辦法解決所有問題肯定是行不通的。

4、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這樣的體會,對于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往往很容易就記住了、學會了,效率相當?shù)母?,而且也不容易忘記。所以我們在選擇教學內容時,要盡量選擇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滿足學生的一種交際和追求時尚的需求,從而使得他們樂于學習。好在現(xiàn)在的《牛津小學英語》在這方面考慮的非常周全,語言內容緊扣學生生活,能最大程度的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欲望,關鍵在于要如何用好和用足這套教材。

四、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的措施

1、更新教育觀念、轉變教師角色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人的認知活動總是伴隨著一定的情感因素,當情感因素受到壓抑甚至抹殺時,人的自我創(chuàng)造潛能也就得不到發(fā)展和實現(xiàn),而只有用真實的,對個人的尊重和理解學生內心世界的態(tài)度,才能激發(fā)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他們的自信心。所以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首要的就是教師要更新教育觀念,轉變角色,采取多種形式,增進師生間的情感交流,采用生動形象的適合學生心理發(fā)展水平和個性特征的教育方式,建立良好的積極型師生關系,激發(fā)學生高水平的求知欲,適時的對學生進行學習目的和意義的教育。

2、講究課堂教學藝術

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是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進行的,它主要依賴于教師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組織。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充分利用現(xiàn)在教材內容豐富有趣、新穎生動、難易適度、層次性和邏輯性強的特點,努力營造和諧融洽、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采用靈活多樣的啟發(fā)式教學方法,生動的呈現(xiàn)教學任務,讓學生在多種角色的操練和扮演活動中產(chǎn)生愉悅的情緒體驗,使學習過程更富于挑戰(zhàn)和情趣,增強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正確的評價和適當?shù)谋頁P與批評

為了強化學生的學習,鞏固和發(fā)展正確的學習動機,還必須給學生以正確的評價和適當?shù)谋頁P與批評。在評價和表揚批評過程中我們應注意努力作到以下幾點:1、要使學生對評價有正確的認識和態(tài)度,2、評價要客觀、公正和及時,3、表揚與批評要考慮到學生個性差異的特點,從而講究不同的方法。盡量多鼓勵,多表揚他們的進步,降低他們的焦慮,保護學生的自尊性,增強他們的學習自信心。

4、充分利用學習反饋

學習結果包括讓學生看到自己所學知識在實際運用中的成效,解決課題時的正確與錯誤,以及學習成績的好壞。讓學生知道自己的學習結果,看到自己的缺點和錯誤,有助于激發(fā)學生進一步努力學習的動力,從而按照需要修改學習計劃、改進學習措施、提高學習熱情、激勵上進心,以達到學習的目標。這也要求教師要幫助學生建立具體的學習目標,和每一個階段所要達到的學習效果,及時批改作業(yè)、寫好評語,有針對性、啟發(fā)性和教育性的就學習結果與學生一起分析探討,使學生受到鼓舞和激勵。

5、適時、適當?shù)拈_展學習競賽

競賽能喚起學生的自尊心、優(yōu)越感以及要求別人能承認的內驅力。好勝心動機和追求成功的需求會更加強烈,學習興趣和克服困難的毅力會大大增強。因此是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積極性的一種有效手段。但是過多的競賽不僅會失去激勵作用,還會造成緊張氣氛,加重學生的學業(yè)負擔,有損學生的身心健康。所以在用開展競賽來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時必須要慎重、適當,作好必要的思想教育工作,盡可能防止消極作用的產(chǎn)生。

6、構建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是指學校中的主體在學校生活中所形成的具有獨特凝聚力的學校面貌、制度規(guī)范和學校精神氣氛等。學校中的主體毫無疑問應該是學生。為了增強學生學習英語的動機,我們就應在學校面貌和學校的氛圍上注入英語的氣息,讓學生處處都能感受到學習并學好英語的重要性。歐洲現(xiàn)代第一所新式學校的創(chuàng)辦人雷迪指出:“學校不應該成為一塊人工造成的地方,??繒咀雒浇?,而不與生活相通連?!奔毾胍幌掠袝r學生對英語學習缺乏動機和興趣,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他們無法感受到英語學習的緊迫性,也沒有一個使用英語的平臺。盡管中國的入時和政治經(jīng)濟的飛速發(fā)展已使英語的工具性和重要性日益彰顯,但這些對于尚未真正接觸社會的孩子是無法感覺的,而光靠老師家長的說教又是很蒼白無力的。所以我們可以在校園文化上下功夫,讓學生每時每刻都能想起和接觸一些英語,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升騰起一種學習的欲望。我們可以在教室里張貼英語手抄報,在走廊兩邊懸掛宣傳畫,在走廊里展示學生作品、英文報紙等等。曾經(jīng)看過一所學校在一幢大樓的每一級樓梯上都有一句英語諺語或警句,給人很是耳目一新的感覺。同時,我們也可以利用學校廣播播放一些英語新聞與歌曲,讓學生在休息與活動中受到英語的感染。當然,這些都只是一種環(huán)境文化,但它也是一種潛在課程,暗含著許多教育意義。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的那樣:“孩子在他周圍經(jīng)??吹降囊磺校瑢τ诰衩婷驳男纬删哂兄卮蟮囊饬x。這里的任何東西都不應當是隨便安排的?!绷硗?,我們也可以在觀念文化和制度文化上對英語予以一定的關心,這對學生學習動機的形成和保持也是大有裨益的。

7、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學生有了強烈的學習動機,這只是學好英語的前提條件,但由于英語學習本身的復雜性,要真正學好英語還必須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學習中學到基本的語言點后,自己在課后的操練與應用中作到舉一反三,在英語周、英語角等活動過程中展示自己的英語能力和水平,欣賞其他同學的風采,畢竟,“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①吳也顯:從維持性學習走向自主創(chuàng)新性學習之路              《教育研究》1998、2

②張?zhí)鞂殹豆膭顒?chuàng)新,新課程課堂教學改革的核心》

參考文獻:英語新課程標準

          侯麗萍:關注學生情感態(tài)度,促進英語學習           《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04、3

          劉重慶:職業(yè)教育心理學      1996

          蘇鴻: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與學校文化重建

               《課程*教材*教法》     2003.7

無錫市甘露學校     曹剛

(原創(chuàng)作品  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