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關心父母的教學心得 激情明理導行《關心父母》教學一得

關于關心父母的教學心得 激情明理導行《關心父母》教學一得

關于關心父母的教學心得 激情明理導行《關心父母》教學一得

關心父母、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而在當今部分青少年身上,卻難以看到這種美的延續(xù)和光大。有些學生在家里是“小皇帝”,動輒頂撞父母,自私任性,不關心、不孝敬,這些都影響了他們人格的健全發(fā)展。

試想,一個對父母漠不關心的人,能夠愛人民愛祖國嗎?將傳統(tǒng)美德與時代精神結合起來,從關心父母入手,使學生學會愛媽媽,愛爸爸,進而形成關心他人,關心社會的良好品德,是思想品德教育中一個實實在在的內容。就《關心父母》一課,我以情貫穿課堂,讓學生于情中明理。因為情感是一種“內心體驗”,情感的形成過程要經(jīng)過醞情、入情、動情的自然過程,而思想教育便在情感的起伏變化中同步進行著,在潛移默化中滲透著。從兒童心理特點出發(fā),以課本為依據(jù),挖掘教材中情感教育因素,堅持以課堂為中心,做到創(chuàng)設情景引發(fā)情,針對實際強化情,將課堂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為一體,建立情感體系。

一、醞情引入。引發(fā)學生帶著真實的情感進入課堂,必將是積極主動的投入學習。首先,我問學生愛爸爸、媽媽嗎?繼而讓他們體會父母對自己的愛,并讓學生放開嗓門動情地喊爸爸、媽媽。一聲爸爸,一聲媽媽蘊含了父母子女之間最真摯的親情,學生仿佛正面臨自己的爸爸、媽媽,熱愛之情自然流露。爸爸、媽媽辛苦嗎?作為兒女應怎樣做?在老師激情的提問感召下揭示課題,學生的感知更加鮮明起來。

二、入情明理。“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學生通過對課文的學習提高認識,受到感染。教者必須挖掘和揭示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引導學生“披文以入情”,產(chǎn)生共鳴。課文中小成為了不讓父母操心,到同學家去玩或參加什么活動去了都把去的地點,回來的時間跟父母說清楚。在這時,我引導學生逆向思考:如果不跟父母說清楚,父母會怎樣?學生感受父母焦慮不安的心情,從而認識到無論做什么事都要為父母著想。

入情始于境。在教學中我采取觀圖、導讀等形式,創(chuàng)設,渲染情景氣氛,使學生目視耳聽,口誦心動,進入情景,產(chǎn)生共鳴。首先充分利用課中插圖,引導學生分析思考。觀看圖(1)后,我針對學生實際設問,“我們是獨生子女,爸媽很疼愛我們,我們不做家務活兒,他們會責怪嗎?”而小成卻搶著做家務,為什么呢?讓學生深入思考為什么要主動分擔家務?學生的思維擴展,呈現(xiàn)出積極、活躍的最佳態(tài)勢,我相機插入小成爸爸愛傷的事,學生的同情心,愛父母之心油然而生。這時我逆轉問題,讓學生聯(lián)系實際說說自己生病了或受傷了,希望爸爸、媽媽為自己做什么?“我希望爸爸給我講故事?!薄拔蚁M麐寢尳o我弄點兒好吃的。”“爸爸、媽媽生病了或受傷了,你又會怎樣做?”我適時設問引導?!拔視o他們唱歌,講笑話?!薄拔乙o爸媽做飯,做最好吃的?!薄拔視o爸爸媽媽買藥?!薄拔乙煤脤W習,更不能讓他們擔心。”滾燙的話語,美好的想法,學生脫口而出,他們于動情處曉理,而曉理必有正確的行為

三、動情導行。學生對關心父母有了正確的認識,對父母的熱愛之情又進了一層,教者有的放矢為其感知及時提供素材,讓學生辨析。當聽錄音麗麗在媽媽生病時,不做家務,還頂撞她媽媽時,同學們氣憤已極,紛紛指責麗麗是一個不關心父母的孩子?!叭绻銈兣龅竭@樣的情況會怎么做呢?”適時指導行為,并使學生的認識得到了升華。

為了延伸主題,為了表達兒女的愛,讓學生把心中最美的詩、畫、歌獻給爸爸媽媽,讓學生的心靈在輕松愉快而又充滿深情的氛圍中得到陶冶,并啟迪學生今后怎樣關心父母。 一個懂得關心父母的孩子,長大后也會是一個有愛心的人。那時我們社會的每個角落充滿愛,我們的世界將會更美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