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教育反思:淺談語文教學改革

教師教育反思:淺談語文教學改革

教師教育反思:淺談語文教學改革


    綜觀多年來的語文教學改革,不難看出,已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重大成績。許多成功的經(jīng)驗表明:語文課教學的主客體關(guān)系也發(fā)生了重大轉(zhuǎn)化。傳統(tǒng)的師生關(guān)系向“平等、民主、自由、和諧”的師生關(guān)系轉(zhuǎn)化;原有的語文教學模式向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轉(zhuǎn)化;由重視教學理論與實踐為重點向重視教育主體“學”的經(jīng)驗總結(jié)轉(zhuǎn)化;由課堂教學中教師單動向師生互動轉(zhuǎn)化。
    成績有目共睹,但課改中也出現(xiàn)了一些值得重視的問題,這是課改前進中的問題。這些問題的要害是使語文課失掉了以語文為主導的語文課。筆者認為,這是對《語文課程標準》的誤讀,應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引起重視。
    《基礎(chǔ)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以下稱“綱要”)和《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稱“課標”)是總結(jié)語文教學改革中成敗得失的依據(jù)。提倡有“語文味”的語文教學,不是對教改成功經(jīng)驗的否定和放棄,而是“否定之否定”,是“揚棄”,是既克服又保留的總結(jié)提高過程。
    
    一、沒有“語文味”的語文課是課改的誤區(qū)
    
    在學習和分析矛盾普遍存在法則時,我們常說,一種矛盾有時會掩蓋另一種矛盾。有一個時期的語文教學也存在著有意無意地以“次”蓋“主”的現(xiàn)象:有時“時髦”掩蓋了“質(zhì)樸”;“熱鬧”掩蓋了“寧靜”;“功利”掩蓋了“純粹”;“技術(shù)”掩蓋了“理性”。從表現(xiàn)形式看,虛假的探究代替了自主學習;單純追求快樂的課堂環(huán)境背后隱藏著功利主義的毒癰。
    教學案例一:一位教師在上一節(jié)童話公開課時是這樣安排的:①讓學生反復聽幾篇童話;②讓學生觀察與課文有關(guān)的(其實關(guān)系并不大)妖魔活動形象;③組織學生交流觀感;④組織學生自主學習,喜歡給童話課文內(nèi)容插圖的可畫畫,喜歡寫的可編寫新童話;⑤組織交流展示成果。(其中④、⑤兩個環(huán)節(jié)占用課堂28分鐘。)
    分析與思考:該教師對語文綜合性訓練有追求,但對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定義有誤讀現(xiàn)象。語文綜合性學習盡管提倡與其他學科相結(jié)合,但語文課,尤其語文綜合性學習仍姓“語”,必須突出學習語文,其他學科只是為語文服務,必須保證語文課的滋味。應以語文學習為本,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語文素養(yǎng)為主要任務。在學習過程中不管涉及哪些領(lǐng)域、哪門學科、采取哪種方式,都必須為學習語文、運用語文服務。教學案例一,課已“變味”,迷失了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本性。
    教學案例二:一位教師在上古詩公開課,教《贈汪倫》時是這樣安排的:①學生自讀;②學生觀看課文情境的投影;③學生分組表演各種離別的場景;④畫一畫贈別的畫;⑤讀兩首贈別的詩,唱一唱《朋友啊朋友》的歌。
    分析與思考:該教師的公開課,課堂的確熱鬧,形式多樣,但卻缺少重點從文字本身讓學生去領(lǐng)悟內(nèi)容,忽視了古詩語言文字和古詩形式的積累,學生一節(jié)課下來,得到的少之又少。不難看出,一些公開課追求前衛(wèi),注重形式,該講解時不敢講解,該訓練時不訓練,只是趕時髦,走形式,擺花架子。一堂好端端的古詩學習課已“走樣”而成為“雜燴”。教師的課這么上,評委對課也這么評,豈不哀哉!語文課堂應該是求真的課堂,要在語文課上求真知,抒真情,學樸實,古詩教學應該使學生置身于古詩那深情綿邈的優(yōu)秀的文化氛圍,濃郁的語言環(huán)境中,從而受到感染和熏陶。
    有人把缺乏“語文味”的課改稱為,一“虛”、二“鬧”、三“雜”、四“碎”。一“虛”,語言訓練、口語訓練不到位虛晃一槍,花花腸子多,花拳繡腿多,花架子多,不教詞摳句,不辨析詞意,不辨析字形,遠離課文,隨意發(fā)揮,畫蛇添足,網(wǎng)上探究似懂非懂;二“鬧”,上課如逛市場,鬧鬧哄哄,沒有思考的余地,沒有質(zhì)疑的機會;三“雜”,課堂上雜亂無章,吹拉彈唱各顯其能,非語文現(xiàn)象、非語文活動控制了語文課堂,多種思路盲目交叉,缺少層次和課堂邏輯思維;四“碎”,隨意性破壞了課文的整體性,依照學生的興趣隨意宰割,把文章弄得支離破碎。
    
    二、有“語文味”的語文課是課改的基礎(chǔ)
    
    語文課是什么?語文課是教師引導學生學習語文的課;是學生學習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課;是學生聽、說、讀、寫的綜合實踐課;是引導學生提高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課。
    教學案例三:一位教師在做《豐碑》一課的公開課時是這樣的安排的:①理解“豐碑”一詞的含義。認識順序是:碑、石碑、紀念碑、人民英雄紀念碑(出示課件)。最起碼要學生認識碑是由石頭壘成的紀念性的永久性的紀念物。②自我閱讀。教師提供了兩個思考題:A.軍需處長怎么會成為一座豐碑?這里有一段什么故事;B.大雪為什么會“很快覆蓋了軍需處長的身體”?(學生在閱讀中可以提出補充思考題,但要由教師認可)③抓中心練習。抓課文中心段落;抓故事的中心段落;抓中心人物;抓描寫故事中心的感人語言和中心人物的形象描寫語言。④精讀全文。(出示課件)⑤課堂交流。(口頭、書面不限。)
    分析與思考:該教師在《豐碑》一課的準備和指導充分,到位,課堂進展順利,學習氣氛活躍。可是當課程進展到最關(guān)鍵的環(huán)節(jié)時,卻發(fā)生了一個意想不到的情況——“課堂冷場三分鐘”,這是課堂教學之大忌。
    當時,課堂教學進行到了精讀課文這個環(huán)節(jié),一位很會朗讀的小姑娘很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課堂出示了課件,她伴著漫天的大雪,北風怒號的景象和音響把在場的人一下子帶進了“語文環(huán)境中”,當她讀到那位“凍僵”的戰(zhàn)士的形象“……依著光禿禿的樹干坐著,他一動也不動……單薄破舊的衣服緊緊地貼在他的身上……”按著課文的故事發(fā)展,將軍看到被凍死的戰(zhàn)士,激怒了,讓人去找軍需處長。當將軍知道被凍死的就是軍需處長時,小姑娘讀道:“……將軍楞住了……向那位跟云中山化為一體的軍需處長……(這時,那位訓練有素的小姑娘,突然哽咽著讀不下去了)向……向……軍需處長……敬了……一個軍禮。”當小姑娘含著淚斷斷續(xù)續(xù)把這句話讀完。教室里猛然間鴉雀無聲,靜得出奇,只有小姑娘輕輕的哽咽聲。靜得讓人著急,老師也不吭聲,只是一圈又一圈環(huán)視著學生,學生也不吭聲,但那眼神,那含淚的目光,誰都能讀出來,他們正經(jīng)歷著血與火的洗禮,心靈震撼的火花將要迸

     發(fā),讓人感到很漫長的冷場終于結(jié)束了。教師一聲輕喚,好像把學生們從另一個世界里拉了回來,接著又添了一把柴,顯然是要把教學過渡到下一個環(huán)節(jié):“同學們,本來,軍需處長可以不被凍死,他身后就是成堆的棉衣,拿過一件,穿得暖烘烘的……”一個男孩子憤怒了:“不行!那么做他就不是軍需處長,更不會是一座豐碑,只是一塊石頭。”
    有人統(tǒng)計過,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冷場”的時間足足有三分鐘。對這“冷場”的三分鐘褒貶不一,有人說是敗筆。有人說:是寶貴的三分鐘,是無聲勝有聲。從課堂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中看效果,我們聽到學生對豐碑的認識已經(jīng)不是課初那樣膚淺。他們認為“豐碑不只是由石頭壘成的,它還是由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勇敢的形象、崇高的精神構(gòu)成的永久性的建筑物,有時是建在人的心中”。
    實踐證明:案例三不是一節(jié)失敗的課,教師的主導、引領(lǐng)是門藝術(shù),成功者能“化腐朽為神奇”,從“糟粕中擠出精華”。前提是教師要有豐富的感情世界。蘇霍姆林斯基斷言:我一千次的確信,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學生的全面智力的發(fā)展。
    做教師的不用怕,“大語文” 觀沒有錯。可如果一不留神讓語文課上“沒語文”,可就成了千古罪人。課程標準給我們糾正語文教學中的錯位、越位、乃至不到位的問題提供了原則。讓我們扎實地、原原本本地、輕輕松松地上語文課吧!
    .
 

     發(fā),讓人感到很漫長的冷場終于結(jié)束了。教師一聲輕喚,好像把學生們從另一個世界里拉了回來,接著又添了一把柴,顯然是要把教學過渡到下一個環(huán)節(jié):“同學們,本來,軍需處長可以不被凍死,他身后就是成堆的棉衣,拿過一件,穿得暖烘烘的……”一個男孩子憤怒了:“不行!那么做他就不是軍需處長,更不會是一座豐碑,只是一塊石頭。”
    有人統(tǒng)計過,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冷場”的時間足足有三分鐘。對這“冷場”的三分鐘褒貶不一,有人說是敗筆。有人說:是寶貴的三分鐘,是無聲勝有聲。從課堂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中看效果,我們聽到學生對豐碑的認識已經(jīng)不是課初那樣膚淺。他們認為“豐碑不只是由石頭壘成的,它還是由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勇敢的形象、崇高的精神構(gòu)成的永久性的建筑物,有時是建在人的心中”。
    實踐證明:案例三不是一節(jié)失敗的課,教師的主導、引領(lǐng)是門藝術(shù),成功者能“化腐朽為神奇”,從“糟粕中擠出精華”。前提是教師要有豐富的感情世界。蘇霍姆林斯基斷言:我一千次的確信,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學生的全面智力的發(fā)展。
    做教師的不用怕,“大語文” 觀沒有錯。可如果一不留神讓語文課上“沒語文”,可就成了千古罪人。課程標準給我們糾正語文教學中的錯位、越位、乃至不到位的問題提供了原則。讓我們扎實地、原原本本地、輕輕松松地上語文課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