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培訓中的“對話”

新課程培訓中的“對話”

新課程培訓中的“對話”

200279日,全國高考最后一天,我區(qū)教育局邀請廣州美術學院美術教育研究室副主任、國家美術課程標準組核心成員陳衛(wèi)和老師對全區(qū)中小學美術教師培訓,為我們新學期開始美術新課程實驗做好前期準備。上課之前,陳老師播放了國家實驗區(qū)深圳市南山區(qū)一所小學一年級美術錄像課——《瓜果飄香》,且提出要求:讓我們看后作答,遞上紙條寫下自己的感觸和問題,然后與我們共同交流、探討。我原想肯定是由我們提出問題,由陳老師解答。不料結果反過來,變成陳老師提問,我們解答,作為一位大學老師,如此謙虛和坦誠,讓人欽佩!在眾多培訓參與者中,本人獲得發(fā)言機會與陳老師對話、探討。下面是我與陳老師的對話實錄。

(陳老師簡稱陳,本人簡稱黃)

陳:“黃老師,我看你提出的建議和看法比較獨特,與其他老師的看法區(qū)別較大,請你給大家談談你的第一個問題:反對演戲式的示范課?!?/span>

黃:“我提出這些觀點,不是評論這些課的優(yōu)缺點,而是從教學整體出發(fā)。我個人較反對這種演戲式的教學,反對事先重復講了多遍的示范課。老師如同導游,學生如同演員,我想教學不是演戲,講課要遵循學生的第一感覺,要給學生新鮮感、懸念感,使學生產生好奇心,教師則要善于隨機應變。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學生首先要參與,要善于發(fā)表自己的觀點、看法和疑點,要善于提問題。如果示范課如同演戲,學生已經把整個上課過程背下來,沒有新鮮感、懸念感、好奇心,那么教學則失去意義,這種示范課缺乏親和力、自然感,談不上有審美的過程,所以我個人比較反對?!?/span>

陳:“你的觀點是不要重復教學,不要把課上得完美無瑕,有缺點才有改進。你的觀點反映比較真實,我們的課程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上課應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創(chuàng)設情境。請你談談你的第二個觀點,是兒童美術課還是專業(yè)的靜物寫生?”

黃:“從剛才的畫面我們了解到,這位教師著重講解了有關靜物構圖、色彩關系等,甚至用了很專業(yè)的術語。但上課的對象是一年級的孩子,憑他們的學知水平,他們能理解嗎?有沒有必要這樣教?我想我們的教學內容要看教學的對象而活用活教,要注意語言的生動性和啟發(fā)性。像這種教法,感覺是一堂非常專業(yè)的景物寫生課,而不是兒童美術課。但我不是反對在低年級開靜物課,我們可以采用其他形式,比較鼓勵想像(加入大膽的想像)畫靜物。低年級的孩子與中高年級的孩子認知水平有很大區(qū)別,他們更多的是一種直觀感受、直觀思維,看什么說什么,想什么畫什么,表現的是一種稚拙。所以我認為講解課程內容時,要注意教學對象,成人的觀點不能強加給孩子,中高年級的課程內容不適合低年級孩子。”

陳:“你的觀點是要注意教學對象,不要把成人的觀點強加給孩子,能說說你的教學嗎?”

黃:“你是說我的美術課教學過程嗎?即我平時怎么上課嗎?”

陳:“對?!?/span>

黃:“我想開設美術課的目的,就是要幫助孩子們審美,教師就是傳播美的使者,幫助孩子們發(fā)現美、表現美、創(chuàng)造美、細細地品生活,能發(fā)現自我的價值。我把美術課當成是孩子們審美的結果,即有五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觀察的結果。學生對于一個事物,他有觀察、了解的階段,這里有過程、有思考,他觀察以后,便會有觀察的結果,比如他觀察一個蘋果,會得到蘋果的顏色、形狀、味道等一個大概的結果;第二階段是想像的結果:觀察了蘋果后,他便會有想像的階段,這蘋果對他有什么作用?蘋果怎樣長出來?為什么蘋果就是這種口味而不能有香蕉、雪梨的味道?我不吃它,別人吃又怎樣?我又怎么畫它?怎樣畫好看?想像的空間很大,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想像,得到不同的想像結果;第三個階段是動手的結果:即作畫的過程有了觀察想像,接下來他們便想動手,我怎么畫這只蘋果,用什么工具,我能自己創(chuàng)造想像蘋果嗎?在動手的過程中,孩子便有意無意地混入了觀察、想像的結果。第四階段的表現的結果,就是他的畫出來后,他所要關注的結果,我畫的畫漂亮嗎?我畫的我自己滿意嗎?我畫的過程中我快樂嗎?下一步就是找人評價,即第五階段:補充的空間,當孩子們畫完畫后,基本上都會找老師:‘老師,我畫完了!’這時,你千萬別大意,這里有幾重意思:1、我畫完了,不能再想像了;2、我自我感覺畫完了,老師,你能給我指點、補充嗎?3、老師,你能鼓勵嗎?這時學生自己在審美,也是讓別人審美。可見老師適當的鼓勵或指導很重要,使孩子們在表現的效果上有補充的空間,這也是審美很重要的一環(huán)。我平時上課比較關注這個審美過程,這是我的做法?!?/span>

陳:“很精彩!看來你對美術課確實有獨到的見解。如果這節(jié)課讓你上,你會怎么上?”

黃:“那主要看上的對象,低年級與高年級的教法不同。這類型的課較適合于四五年級?!?/span>

陳:“如果是一年級或六年級?”

黃:“如果是一年級,讓他們畫水果,陳真實觀察水果外,更多的是讓他們想像。如畫一只想像的蘋果,用線去裝飾,在老師的鼓勵啟發(fā)下,他可能會畫各種各樣的想像蘋果:有戴帽子的、有手有腳有五官的、會跳舞的、會唱歌的,五花八門,每個學生有各自的畫法。在低年級,我會盡可能鼓勵他們想像,而少講或不講專業(yè)的色彩、構圖關系。如果是六年級,教法又不同。我會用一種觀摩的手法,如在上課時,會盡可能展示一些古今中外的大師們的靜物作品,告訴他們,在我們日常生活的水果蔬菜,我們并沒有太多留意,但是經過這些藝術家們的藝術表現,居然是這么美的,這么好看。然后,再啟發(fā)他們用自己的表現手法去表現自己觀察到的靜物,也講講色彩關系、構圖關系,但不多講,畢竟他們還是孩子?!?/span>

陳:“你教一年級、六年級的方法確實不同,是個不錯的教法。對教學評價體系,你能談談自己的看法嗎?”

黃:“是評價老師還是學生?”

陳:“兩者都是?!?/span>

黃:“我的看法是教師要有記錄冊,把自己的教學過程、方法以及課后學生的反饋記錄下來。這么多年來我一直都有一本記錄冊,把自己的課堂教學記錄下來,一方面可以積累經驗,另一方面也可以尋找一些教學缺點,更新教學方法。如果要全面評價美術教學體系,我的建議是:一、設立教師教學手冊,以便教師記錄教學想法、過程、方法、做法,尤其是課后記錄,可以讓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反饋信息。二、設立學生練習冊,每張除留有較大的空間可畫畫外,邊框可設立學生個人的見解、看法、遇到的問題等等。也可設立一個對話框,學生問,老師解答,想與老師說的話,都可以寫在上面,有利于學生與老師溝通。三、班級可設立一個公共繪畫手冊,方便孩子們在課余閑暇時間去表演,可寫字、可畫畫,教師也可從中了解一些學生的信息,及時糾正自己的教學方法,對老師和孩子都有莫大的收益。說到教學評價,現在領導對教師評價,不管專業(yè)對不對口,往往是教語文的領導去評價美術老師,而不評價學生。我認為這種做法不合理,應該是教師與學生互相評價,學生對教師教的內容、方法進行評價,教師對學生的表現、掌握程度、積極性進行評價。也可以是同行評價?!?/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