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課堂自主探究學習的過程

走出課堂自主探究學習的過程

走出課堂自主探究學習的過程

走出課堂自主探究學習的過程

  一、創(chuàng)設(shè)情景,激發(fā)思維

  學生已經(jīng)學習了一些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對于這三個面積單位的大小有了一定的認識,但對新出現(xiàn)的土地面積單位“公頃”卻毫無感知,因此在導入新課時,我有意設(shè)計了一個全班出動擺木棒的場面,讓學生“動中生奇、動中生疑、動中生思”,進入學習新知的最佳心理狀態(tài)。如,將全班學生帶到操場上分成四大組坐好(每組10人),各人先課前備好一米長的木棒,然后讓每組10人一個接一個擺10米長的一邊,四組合作擺出一個邊長是10米的正方形,個組分別指定小組長負責。學生們完成任務(wù)后,就會提出許多疑問:老師讓我們擺的這個正方形好大呀,在教室里可擺不出來,為什么要擺這個正方形呢?它有多大?跟我們今天學的內(nèi)容有什么關(guān)系……一連串的問題讓學生的思維處在探求原由和如何解決問題的狀態(tài)中。

  二、觀察討論,獲取概念

  針對學生的疑問,結(jié)合學生擺出的正方形,讓學生集中觀察:放下木棒,站到高處看正方形面積的大小,結(jié)合討論:(1)這個正方形的邊長是多少?(2)面積是多少?(3)誰知道100塊這樣的土地面積是多少?當學生討論得出100塊這樣的土地面積是10000平方米時,我馬上就告訴學生10000平方米就叫1公頃。反過來再讓學生思考:(1)你們現(xiàn)在知道1公頃是多少平方米嗎?(2)1公頃實際上是表示邊長多大的正方形面積呢?這樣在學生觀察討論的基礎(chǔ)上,發(fā)現(xiàn)1公頃所表示的土地面積實際上是蠻大的,“公頃”的概念在學生的大腦里基本建立。

  三、動手操作,發(fā)展思維

  為了進一步深化“公頃”這一概念,教學中,我設(shè)計了讓學生分組進行實地測量,深入地感知1公頃面積單位的大小。如我問學生:你們想不想知道幾個籃球場的面積相當于1公頃呢?學生回答想。我又問:那該怎么辦呢?學生回答必須知道籃球場的面積,也就是必須知道籃球場的常和寬。于是我將學生分成四個大組,讓每個大組拿出自備的5米長的卷尺,并發(fā)給每組測量記錄表(其中包括籃球場長、寬面積、1公頃相當于幾個籃球場的面積等幾個欄目),然后讓他們在組長指導下,開始實際測量,并做好記錄,最后集合學生匯報測量計算結(jié)果:大約有27個籃球場那么大才是1公頃(我校的籃球場)時,學生更深深體會到1公頃這個面積單位的大小了。

   四、團結(jié)協(xié)作,互相交流

  要求學生分組測量籃球場的長,有的測量籃球場的寬,有的在一旁監(jiān)督測量正確性,有的報測量結(jié)果,有的記錄等。充分讓學生自己學習自己解決問題,把數(shù)學活動變成了學習生活,不僅使學生學到了重要的的基礎(chǔ)知識,還讓學生充分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培養(yǎng)了學生團結(jié)協(xié)作,吃苦耐勞的精神。

  五、歸納總結(jié),形成體系

  最后將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學具與1公頃這一面積單位進行比較,歸納得出公頃是用來測量土地的面積單位,它是表示邊長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積,讓學生形成知識的體系。
  這節(jié)課是去年12月上的,因為那天大雪,學生是冒雪在外上的,所以至今記憶猶新,現(xiàn)在問起學生們,也仍然一幕幕不能忘懷。畢竟那天他們時親自走出課堂,主動探究認識了公頃。收獲可謂真的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