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什么不能承受生命之重
孩子為什么不能承受生命之重
據北京大學兒童青少年衛(wèi)生研究所公布的一項全國性的調查顯示,中學生5個人中就有一個人曾經考慮過自殺,占總數的20.4%。而本市楊浦區(qū)精神衛(wèi)生中心去年對區(qū)內3000名大學一年級學生的調查顯示,25%以上的被調查者曾經有過自殺的意念。
在令人震驚的悲劇和出人意料的數據面前,人們不得不思考:這樣的悲劇為什么一次次地上演?孩子們?yōu)楹稳绱溯p率地離開世界?
生命教育是當務之急
近年來,實用主義、功利主義價值觀有所“抬頭”,使不少人的成就感表現為收入的多少、官位的高低。一些人一味追逐物質利益,而忽視了生命本身的價值。因此,不少父母把更多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工作,許多學校把更多目光盯在升學率上,結果導致親情淡化,不少孩子生活在成績、獎項等數字化評價氛圍中。
當這種本末倒置的價值觀成為社會共識時,很容易給青少年造成心理內壓。他們發(fā)現活著似乎就是為了考出好成績,被他人評價,生命反而成了這些評價的附庸,甚至生命的意義單純到僅僅是數字與獎罰。這或許是一些青少年心理脆弱,面對負面評價會輕率放棄生命的主要原因。
事實上,人的發(fā)展首先需要生命的延續(xù),生命本身是第一位的。人類追求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歸根結底是為生命更加精彩服務。因此,建立一種科學的評價體系,鼓勵家庭、學校、社會重視生命教育是當務之急。教育之本首先體現在對生命本身的關愛,這也應是我們一切行為的出發(fā)點。
過度競爭害死孩子
如今,成才道路上的競爭十分激烈,在教育資源還不充足的一些地方甚至是殘酷的。競爭是一把雙刃劍,適當而有序的競爭可以激發(fā)人的主觀能動性,催人上進;過度而混亂的競爭卻會造成社會不公和誤導人生。
成才的道路本來很多,可是當青少年都被引導到“上大學”這一條路上時,就造成了“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過度競爭,大批競爭者被擠倒,個別人掉進水里也不足為奇了。況且這一代青少年在家里深受呵護乃至溺愛,缺乏激烈競爭的思想準備和能力,缺乏對父母和社會的責任感,缺乏對失敗的耐受力,心靈比較脆弱,在家庭、學校、社會三重壓力下,致使個別孩子經不起挫折而選擇逃避競爭,甚至放棄生命。
所以說,過度競爭害死人。對此,我們應當共同努力,為孩子成長創(chuàng)造一個制度、輿論、價值觀等各方面的寬松環(huán)境,顯示“條條道路通羅馬”的前景,才能避免學生自殺的悲劇。
溺愛是自殺的溫床
一項調查發(fā)現,如果父母過度溺愛、保護孩子,孩子的自殺意念、自殺計劃的發(fā)生率就比較高。可見,溺愛是自殺的溫床。當前,不少家長過度嬌慣、保護孩子,處處滿足孩子的要求,也在無形中剝奪了孩子體驗成就感的機會,造成孩子任性、自私、過分依賴。
家庭對孩子的溺愛,使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較差,情感脆弱,承受能力差,很難接受壓力。這種孩子特別容易導致兩極分化,要么過度以自我為中心,要么過度自卑,在生活中遇到一點挫折或打擊,都會以自殺、自殘、報復等過激行為進行自我否定。我奉勸一些家長:不必時時為孩子擔心,而要處處為孩子考慮,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和健全人格。
盡快補上“挫折教育”一課
現在,全社會都對孩子們的健康成長寄予厚望,期盼他們掌握更多的科學文化知識和本領,長大成人后對經濟社會發(fā)展作出更大的貢獻。與此相適應,對孩子們學業(yè)的嚴格要求,廣泛培養(yǎng)他們琴棋書畫的愛好和本領等等相關舉措也就應運而生。但使人遺憾的是,不少家長、老師對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遇到什么困難和曲折,在遇到挫折時會產生哪些情緒波動,需要什么幫助等等,都知之甚少,特別是在孩子們陷入挫折危機不能自拔時,更不知道怎樣及時、有效地進行溝通和化解。這樣,孩子們“積小患致大疾”,導致有些孩子走上了絕路。
面對孩子輕率離開世界的一個個悲劇,社會,特別是對孩子們直接履行培養(yǎng)、教育職責的家長、老師,都要痛定思痛,并認真思考,怎樣亡羊補牢,盡快給中小學生補上挫折教育這一課。
青少年“不能承受生命之重”
青少年可說是最“不能承受生命之重”的群體。由社會競爭導致的就學壓力和家長的過高期望,極易使他們矛盾恐懼、孤立無援。再加上承受力的有限和想法的簡單,極易使他們選擇極端的方式來面對困境。如果沒有好的引導和正確的疏導,就會出現對自己或是對他人的傷害。前者的代表是日益年輕化的自殺人群,而后者則是青少年犯罪,典型代表就是馬加爵。然而,無論是對自己的侵害還是對他人的侵害,其實都是對社會的一種“報復”,是對自己和他人完全絕望以后的“毀滅”行為。因此,我們需要給予青少年更多的關愛和關注,切勿讓原本單純、健康的孩子在不自覺中形成不健康的性格和反社會的人格。
不要過度贊美死亡
孩子們自殺的巨大“勇氣”,讓人震驚。一些平時摔個跤都哭、打一針都怕的孩子,為什么面對寶貴的生命,竟然能這樣“無所畏懼”,“視死如歸”,及至對自己痛下殺手?我想,他們的無畏是因為無知。在電子游戲中,死過一次,還可以再來。一撳開始鍵,失去的生命便可重新鮮活。不少青少年卻沒有充分認識到,在現實世界里,屬于我們的生命只有一次,失去了就不再回來。
青少年的模仿性比較強,看到一些媒體、影視作品中對自殺的報道、描寫,覺得非常凄美。當他們遇到一些打擊,沖動之下就很容易模仿,卻絲毫不顧及自己的行為會給自己的親人帶來多大的痛苦。因此,我們必須加強教育,告訴孩子們,死亡不是一種“解脫”,我們必須敬畏生命。我們的傳媒和學校要多樹立遇到挫折能健康積極解決問題的榜樣,不要過多地展示甚至贊美死亡。
三言兩語
義務教育階段最重要的不是認識多少字、背出多少數學公式,而是培養(yǎng)學習的興趣、學會學習的方法,讓孩子在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中愉快地學習、愛學習。可不少大人卻生硬地把他們趕入作業(yè)與題海之中,追求分數而扼殺其學習興趣。孩子們覺得生活只有枯燥沉重的學習負擔而沒有樂趣時,心理病態(tài)是必然的,產生自殺的念頭也不足為怪了。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還是把快樂還給孩子吧。(張崇信)
加繆在他那本著名的哲學小讀物———《西西弗的神話》里,開頭第一句就是:人類遭遇的第一個哲學問題,就是該不該自殺。然而,當一個人還處于童年或青少年時期時,很難有這樣的哲學自覺。因此,小小年紀選擇輕生,問根究底,還是教育出了問題。教育并沒有使孩子們領悟到生命的光彩與絢爛,卻使他們從小要承受過重的課業(yè)負擔,長大以后要練好“各般武藝”,來應對社會的功利,最終失落生命的本色,沒有懂得為人的意義與價值。(榮陽)
目前,自殺已經成為全世界共同關注的公共衛(wèi)生和社會問題。根據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估計,一個人自殺平均會使6個家人和朋友的生活深受影響??梢?,預防自殺已是刻不容緩。預防自殺的有效手段是精神疾病的早期診斷和及時治療。全社會應當形成“共同關注、及時干預”的自殺干預機制,營造和諧的社會環(huán)境。現在不少學校都設置了心理咨詢室,我以為是一個不錯的舉措。
- 從“問題孩子”到陽光少年
- 事預則立 不預則廢?開學了,請幫著孩子制訂學習計劃
- 頂撞老師的學生多了,是不尊重還是獨立意識強
- 心理專家關于孩子成長問題的建議
- 電腦教學對學生沒有好處
- 關于中小學生使用手機當謹慎的文章
- 聰明的父母請不要對孩子這樣說
- 淺談中學生厭學癥的產生和解決辦法
- 成功家教與失敗家教的相關知識
- 家庭教育中的問題和解決辦法
- 教育孩子只能疏導不宜管教的知識
- 家長和孩子交流需要注意的地方
- 家庭教育觀念影響孩子的成長
- 學習習慣高于考試分數
- 鞍馬勞困
- 計行言聽
- 吃喝玩樂
- 下雪了
- 9《羅盛教》
- 我愛吃的水果_小學生作文
- 大班體育活動《歡樂跳皮筋》民間體育游戲教案反思
- 公益朋友圈文案設計大賽獲獎作品公布33句
- 為什么姐姐總是欺負妹妹,不能接受妹妹――陸為之回答
- 為什么不能對自己的孩子說“你真笨”?
- 孩子聽不得批評不能控制情緒,該怎么辦――陸為之回答
- 小孩生后3個月為什么不能用淀粉喂養(yǎng)
- 為什么吃抗生素后孩子的胃口不好
- 孩子什么時候才能發(fā)音清晰?――陸為之回答
- 第13課《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 故事還沒有結束,你認為后來可能會發(fā)生什么事情?你為什么這樣想?聽老師把故事講完,看看自己的預測和故事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 為什么孩子牙齒不齊:后天因素最多
- 為什么孩子總喜歡說不要
- 小孩子為什么容易產生逆反心理和相關方法
- 為什么孩子在幼兒園里不吃飯
- 關注孩子的營養(yǎng)餐——為什么“炸雞腿不得勢”
- 關于孩子為什么不敢提問
- 孩子不喜歡別人抱是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