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美術欣賞論文 從審美認同開始

小學美術欣賞論文 從審美認同開始

小學美術欣賞論文  從審美認同開始

美術欣賞是小學美術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審美能力和理解力、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的發(fā)展起著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和修養(yǎng),陶冶學生的情操。我們的學生生活在一個幸運的時代,無數(shù)藝術大師留下了廣博的文化藝術遺產,現(xiàn)代的文化氣息又是那么的寬松、自由;要使學生對美有正確的認識和理解、有自己的思維與風格,就不能單純以教師的意志為轉移,這是培養(yǎng)學生積極鍵康的審美趣味和審美能力的基礎,只有讓學生廣泛地接觸自然美、社會美與藝術美,讓學生在欣賞中提高辨別真善美與假丑惡的能力,學習并形成正確的審美觀點和審美標準。

 隨著《美術課程標準》將小學美術欣賞課劃分為“欣賞·評述”這樣一個重要的學習領域,并作出了說明,該領域是指學生對自然美和美術作品等視覺世界進行欣賞和評述,逐步形成審美趣味和提高美術欣賞能力的學習領域。美術欣賞是一種直覺的審視力,這種審視力需要理論知識的支撐,是對美術語言本身的理解,以及豐富的情感體驗和對獨特價值的領悟。而專題欣賞課的藝術作品對于小學生來說往往是離他們的生活經驗較遠的,他們有更多的是"沒見過"、“"看不懂”,更不要說是能理解其精髓,感受其魅力了。因此首先我們要做的就是能讓學生對這些藝術作品產生審美認同,能用“大美術”的眼光去看待藝術作品。

1、創(chuàng)設情境,理解審美差別

藝術總是來源于生活的,每件藝術作品都有它存在的必要性,但每件藝術作品又有其地域性、民族性和獨特性。從形式到內容又有其個性魅力。例如《非洲雕刻》一課:學生看到這些藝術品時立即產生了這樣的疑問:“為什么非洲人喜歡選用黑乎乎的木材雕刻?”“為什么好多人像都是裸體的?”“每個人身上都有許多裝飾品”……我并沒有直接針對這些問題解答講解,而是播放課件,帶領學生看看非洲是什么樣,有什么,非洲人是怎樣生活,一兩分鐘的短片讓學生踏上了非洲大陸,走進非洲熱帶叢林,原來非洲熱帶雨林茂盛,有著豐富的木材資源;氣候炎熱,當然就穿得少;他們裝飾品都是動物的牙齒、骨頭什么的,象征著他們的獵物多少,是不是個好獵手……,學生用看到的信息對他們自己的疑問進行了猜測性地解答,我在總結時對他們的答案和方法進行了肯定,而他們也在直觀欣賞和討論中融入了非洲的世界,從而對一個全然陌生的藝術形式產生了一定的審美認同。能發(fā)現(xiàn)原來世界很大,并不是只有我們的審美標準的,應該尊重理解其他民族的審美趣味。

2、角色融入,同化審美標準

雖然世界是一個“地球村”,藝術繁榮交流早已打破了地域的局限,但我們還應充分認識到由于種族、地域、宗教、意識形態(tài)的差異導致的文化與藝術的多元化。而這些并非是小學生所能理解的,因此在教學中我常讓學生進行角色的轉換,“想一想如果你在那個年代,那個地方你會怎樣看待這樣的作品呢?”再如《非洲雕刻》中,我出示了兩張女性圖片,一張是黃種人,一張是黑種人,當然兩張的服裝打扮也是不一樣的。我問學生:如果你是非洲人,你更容易接受哪個?為什么?學生們唧唧喳喳地討論上了,“我喜歡黃種人,很漂亮”,“現(xiàn)在我們要假想自己是黑種人,我們非洲要耐曬,膚色要健康,身材要象這幅畫一樣健碩才美,“在非洲這樣鮮艷的服裝才美……,”其實這樣身份是讓學生學會用多角度的眼光去了解、審視藝術作品,以寬容、開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3、多種感官體驗,感受藝術魅力

在美術作品的欣賞中視覺器官發(fā)揮著重要的審美功能,但僅僅從視覺感知經驗出發(fā)是遠遠不夠的,恰當?shù)妮o以其他感官,如聽覺、觸覺,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等等,能有效地調動學生感知美的興趣,加深對審美對象的感知體驗,增強學生視覺審美感受能力。如:低年級的小朋友認識線條,在了解繪畫中線條之前,我讓學生先摸摸生活中真實的線:毛線、鐵絲、麻繩……,聽聽音樂、找找曲調的線條……,看看柳枝、小雨、彩虹,自然中的線條……強化了學生對線的視覺感知。

因此我認為小學美術欣賞課想要真正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不是教師在講臺上口干舌燥的講藝術作品的背景,作者生平;或者用幻燈機不停地放這種藝術作品就能解決的,應該通過各種手段和方法,讓小學生能對這些藝術作品產生審美認同,愿意去欣賞、會欣賞,那才是欣賞的真正開始!才是審美素養(yǎng)提高的真正開始!